老照片中的徽州古牌坊充滿原始氣息改造後的古牌坊增加了不少“現代味”當地用塑料枝葉試圖掩蓋住鋼筋水泥
  “徽州蜀源村今年開始改造牌坊周邊的歷史環境,把農田給填埋了,搬來幾塊大石頭,還花錢買了許多塑料藤蔓掛起來。”近日,長期致力於保護徽文化的攝影家張建平在網上發文稱,徽州古村落“公園化”改造正向西遞、唐模、棠樾、黃村、許村等蔓延,“田園裡的徽州,才是真實的徽州,一定要保護好徽州古村的原生態環境和農耕文化。”古村“翻新”現象,引來專家和游客的質疑。目前,已有村莊開始往回改了。
  蜀源:塑料枝葉古村掛
  記者剛到黃山市徽州區千年古村蜀源村,就看到村口矗立著巨大的景觀石,旁邊農田種了大量綠化苗林。兩座古牌坊下,熟悉的稻田和油菜地不見了,被整理成異常平整的砂土地面,而錯落有致的老石板也被換成整齊劃一的新石板,近千平方米的空地搭了金屬架和水泥柱,鋪滿塑料的綠色藤蔓和枝葉。“以前的牌坊下都是大片油菜花,現在太乾凈了,老游客也覺得很可惜。”一位村民說。
  蜀源村黨支部書記鮑寬勤說,村裡的生態環境整治和旅游開發,主要是區里和鎮里籌劃,鋪塑料藤蔓是因油菜花開時,攝影師感覺地里金屬和水泥柱礙眼,村裡便買些綠色塑料枝葉遮擋。
  唐模:耕地變身“公園”
  在徽州區潛口鎮的古村唐模的停車場一側記者看到,大片茂密的楊樹林下,小山丘和十多畝平地被一塊塊草皮鋪滿。草坪、石板小道、仿古亭和池塘等,讓這片區域更像是公園。
  唐模景區項目部的葉連根經理稱,那塊平地以前確實是耕地,但荒廢了很長時間,被人堆放建築垃圾等。去年底為創建5A景區,清理掉垃圾,填埋了排水溝渠,進行了景觀整治。
  “這塊園林是不錯,可太像公園了,跟古村風貌有點不搭。”村口,幾名游客稱,到皖南古村,喜歡看老牛耕田和農民插秧,在油菜花地和稻田看古村老屋才有味道。
  多個古村現代痕跡漸濃
  記者調查得知,類似蜀源、唐模的改造,在徽州古村並不鮮見。歙縣的棠樾牌坊群,去年底就建了近萬平方米的生態停車場。
  “長期拍古村,前後對比,有的村莊變化太大了。”張建平說,西遞村的入口,以前油菜花特別美,現在挖了農田做大池塘,水還不乾凈。據瞭解,宏村也曾占村口農田建停車場,黃村也占用耕地建了面積不小的草坪和池塘。徽州區潛口村的一處明代古塔,周邊建起了公園。
  張建平拍照並撰文記錄徽州古民居、古建築已有27年,留下了十餘萬張珍貴的徽州古建築圖像。今昔對比,他為徽州古村落日益人工化感到非常遺憾。他說,徽州古村之所以令人神往,是因為其所依存的山水、田園及河流等自然風貌,蘊含了豐富的風水、地理文化。“如果田園風貌被隨意改變,徽州古村就沒了特色,和外地大城市搬遷幾十幢老房子仿造古村景點有什麼區別?”
  專家建言:古村要保留原始鄉土味
  張建平在微博中提出的質疑,很快引來上百評論和轉發。對此現象,徽學專家方利山稱,如此改造不符合徽州古村實際,“古村及周邊就是要有原始的鄉土味,鄉村就要有田有油菜花有草啊,石板參差不齊有點破,更有歷史感。”
  張建平認為,古村也需要相應的基礎設施完善和環境整治,但建停車場可以距古村遠點,游客通過換乘、步行等進村。而修繕也應儘量使用原風格、形狀和材質的物件,綠化也應採用本土樹種,不宜引進奇花異樹。
  古村“覺醒”開始恢復田園風光
  歙縣鄭村鎮黨委書記汪洪濤告訴記者,棠樾建停車場確實是因旅游發展需要,但也儘量保護了原生態,如種植大量樹木等。停車場旁邊還恢復了40畝耕地,冬春種油菜花,夏秋種嚮日葵。
  唐模景區的負責人也稱,目前改造成草坪的區域並非永久不變,今後會根據景區保護需要,進行合理改變。該景區的章書記表示,已準備按田園風光對該區域進行打造,不能讓它變成了公園。
  文/《新安晚報》記者 吳永泉
  供圖/張建平  (原標題:徽州古村被披塑料“綠衣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b60qbnvc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